立体绿化
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包括立交桥、建筑墙面、坡面、河道堤岸、屋顶、门庭、花架、棚架、阳台、廊、柱、栅栏、枯树及各种假山与建筑设施上的绿化。
城市立体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绿化景观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发展立体绿化,能丰富城区园林绿化的空间结构层次和城市立体景观艺术效果,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城市绿量,减少热岛效应以及吸尘、减少噪音和有害气体等,营造和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另外作为人居环境的城市居民区进行园林绿化,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小区住户的要求,即居住区的绿化造景要限度地考虑居民的生活和休闲的要求。居住区绿化中,不仅要考虑到要素,更要充分考虑居住区里的主体—人的需要,只有了解了这种需要,然后再从这种需要出发进行设计,进行必要的美化处理,才能达到居民满意的效果。
小区绿化的好处
小区绿百化能创造出理想的地方就餐,款待亲朋,让孩子们尽兴。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园中吃饭、。
保证小区绿化环境是为所在小区居民服务的,增进居民的领域感,保证小区环境的安全与安静,追求艺术与环境相结合,文化与自然相融合,充分体现主人的尊贵与度*特的个性为目标,创造艺术的、诗意的、健康的、生态的庭院空间。
小区绿化分广义绿化和狭义绿化,广义的泛指只要增加了植物,改善居住小区环境的种植栽培园林工程等行为,都可以算是小区绿化,狭义的是指在广义的泛指基础上增加了人为的评判标准,如:该植物的存在,对环境的利弊分析,特别是有些外来植物,一版切的基础以对人类社会的投入产品来评判。进而划分出:小区绿化、别墅绿化、庭院绿化、景观设计等。
绿化养护的管理方法
灌溉排水各种树木有着不同的生态习性、特点,要使树木长的健壮,充分发挥绿化效果,就要给树木创造足以满足需要的生活条件,就要满足它对水分的需要,既不能缺水而干旱,也不能因水分过多使其遭受水涝灾害。1、灌溉树木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是由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的,在土壤中含水量不能满足树根的吸收量,或地上部分的水分消耗过大的情况下,都应设法满足他们的需要,这种措施就叫灌溉。灌溉一般根据植物叶片内渗透压或吸收水分的大小决定。灌溉时,如叶片的吸水能力很大,则证明水分不足,就应及时喷水。抗旱灌木虽受设备及人力条件的限制,但必须掌握新栽的树木、小苗、灌木、阔叶树要**灌水,长期定植的树木、大树、针叶树可后灌。夏季正是树木生长的旺季,需水量很大,但阳光直射、天气炎热的中午做好不要浇水,中午时叶面灌水也不好。灌溉时要作到适量,采取少灌、勤灌、慢灌的原则,必须根据树木生长的需要,因树、因地、因时制宜的合理灌溉,保证树木随时都有足够的水分供应。当前生产中常用的灌水方法是树木定植以后,一般乔木需连续灌水3~5年,灌木少5年,土质不好或树木因缺水而生长不良,以及干旱年份,则应延长灌水年限。每次每株的灌水量——乔木不得少于90公斤,灌木不得少于60公斤。灌溉常用的水源有自来水、井水、河水、湖水、池塘水、经化验可用的废水。采用的方式主要有单堰灌溉、畦灌、喷灌、滴灌等。
绿化的作用
补充空气中的氧。成年人一昼夜需要消耗0.75千克的氧气、排出 0.9千克的二氧化碳。不少工厂也往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大气中的氧气要及时补充,二氧化碳要不断排除以维持空气的正常组成成分。绿化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地球上的植物每年为人类处理掉近千亿吨的二氧化碳。空气中有60%的氧气是由森林、绿地制造的。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许多植物具有较强的吸收过滤大气中有害气体的能力。如绿化能有效地减少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从而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发生量和防止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柳杉、梧桐、泡桐、柑橘能吸收二氧化碳;刺槐、桧柏、女贞、向日葵等能吸收氟化氢;槐、银桦、悬铃木等能吸收氯和;夹竹桃、桑、棕榈能吸收汞;铁树、美洲槭能吸收大气中苯、醛、酮、醇、醚等等。此外,有些树的叶子还能吸收大气中的铅、镉和砷。
防尘。植物的叶面和茎的表面有的生着绒毛,有的能分泌粘液或油脂。因此能拦截、过滤、吸附或粘着悬浮于大气中的各种颗粒物。据统计,在绿化好的地区,大气含颗粒物的量比非绿化地区大气的含颗粒物量少50~70%。吸滞颗粒物的植物经雨雪水冲洗后,还可以恢复其吸尘能力。草地也有防尘的作用,草本身不但能固定地皮表面的土壤,而且能防止二次扬尘现象。草地是个不平滑的、粗糙的表面,故还能使近地面气流中的颗粒物停滞在草地上。
防风。绿化是防风的有效措施之一,特别是茂密的森林,其防风作用更明显。因树干、树枝和树叶都能阻挡气流前进,所以气流通过森林后速度会减慢。其减弱的程度与树木的高矮、数量与树木的品种以及森林的宽度有关。例如,气流通过120~240米宽的森林时,风速几乎可减到零,故植树造林已成为重要的防风措施。减噪。声音在空旷的地区以340米/秒的速度向四周传播。遇到植物的阻碍时,立即由直线传播变为分散式传播,其强度变弱。测定结果证明,一个中等度的森林能使噪声的强度减少10~13分贝,茂密森林可减少18~20分贝,通常的街心花园也能使噪声减少4~7分贝。故树木与植物能起到隔音墙与消声器的作用。马路两旁及住宅的周围多栽植乔、灌木能较有效地防噪声污染。灭菌。不少植物不仅能分泌粘液滞留空气中的,有些植物还能释放出具有杀菌作用的植物杀菌素,所以多种植树木和花草可以减少借助于空气传播的某些疾病。改善地区微小气候。植物通过阻挡太阳辐射,调节气温与温度来改善微小气候。
茂密的树冠能阻挡太阳的辐射,同时部分阳光可被树木和其他植物吸收和反射,从而使通过树叶间隙透入地面的阳光明显减少,一般只透过 5~40%。绿化地区的太阳辐射温度比非绿化地区降低14%左右,这样便减少了炎热程度和严重的日晒现象。各种植物,特别是树木有蒸发水分的功能。当绿叶表面蒸发水分时,需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故一般森林中的气温比城市内低3~5℃。冬季昼间,绿化地带的树枝和树叶吸收了太阳的热量,在晚间将热量放出,所以冬季森林地区的气温比非森林地带的温度高0.5~1℃。绿化有使冬暖夏凉的调节作用。植物,尤其是阔叶树,在生长过程中,每昼夜可蒸发大量水分。通常在森林地区大气的湿度比非森林地带高7~14%。净化水质。树木有吸收水中溶解物质的作用。试验证明,有色、有味、混浊和含的污水流过森林后,水的色度降低,异味减弱或消失,透明度升高,的含量明显减少。结果大大减轻了污水对环境的污染。保持地面干燥。沼泽地区和地下水位高的地带,地面往往十分潮湿。地面潮湿的环境对健康不利。树木具有较强的吸取地下水分和含蓄水分的能力,因此,植树造林已成为保持地面干燥的有效措施。